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就算生命像塵埃/渺小

本文同步發表於本人臉書網誌

「就算時針都停擺 就算生命像塵埃」


這是Karen的<忽然之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
聽說這首歌是作詞者在九二一後有感而發因的作品
錄音時,也把錄音室電燈關閉,
好讓Karen得以揣摩大地震發生時
人們被天災所嚇,在黑暗中為了親人擔憂焦慮
這句總讓我想到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句
經過天災、做過志工、到過其他地方走走
就能明白自己是多麼渺小,能力多麼有限
就能明白生命是多麼無常,我們多麼脆弱

但是時針或許能夠停擺,時間卻無法重來。
我們生命渺小恍若塵埃,價值卻猶為未知。



「人生可悲的是它不能重來,
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童夢奇緣,2005

我挺喜歡作家張曉風寫的:
「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
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人生總有諸多憾恨和懊悔
如同我寫過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如同我悼念親人的<當時只道是尋常>
...如同你我天天寫下的人生記錄。

其實我們也享受著人生的不可逆
卻又一邊惋惜著過去做的決定
我們總覺得看得分明,其實腦中依然模糊不清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
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女朋友男朋友,2012

於是我們懵懂地被囹圄在自我設限和外在限制中
於是我們心甘情願地認為這樣的枷鎖是舒適圈不願出離
於是我們恥笑著那些逃亡的人,繼續走著同樣的路
總之我們知道,我們也是不孤獨的呢。

然後有一天終於開始懂得

然後真相太刺,刺得咱們又開始退縮。
縮,終於成繭
讓一時之醒悟就這般蟄伏於心
繼續過著與他人無異的朦朧。

其實,也期待著破繭而出呢。



「有時候 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沒有甚麼會永垂不朽」~<紅豆>
一生似乎都在尋覓些什麼
然而至無可尋覓之時,又將何如?

走過那個曾經熟悉的校園,
卻恍然發現這一切比較像夢裡來過
是否真的曾經在這個空間?或者只是Deja vu?

遇見那個曾經問候的朋友,
卻赫然發現有點想不起他的名或是共同做過什麼
可能是記得那一幕的微笑或淚水
可能是記得那一幕的溫柔或灑脫
看到那張老相片,
記不起上一次一起拍照又是什麼時候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想起那年課堂上大家立下的志願
慢慢慢慢我們只能唱著李壽全的<我的志願>
或許真心體悟,或許自我安慰:
嗯,平淡的人生就是幸福,這樣就好。

所以只希望能夠安穩細水長流,
所以希求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其實我們都是在追求孤獨的自由吧。
其實人與人,自己與自己就這樣默默走到盡頭
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走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

於是好像跟自己談了場戀愛,把一切熬成了相思
然後低嘆著自己的人生竟也活成了塵埃
好像對於人生也有了倉央嘉措的十誡詩的感慨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嗯,如果沒有擁有過那樣的想頭該有多好,就不會再去遺憾
嗯,如果忘記曾有這樣的青春該有多好,就不會再去感嘆
但是真讓你忘記,又要懊悔了。
所以說,過一個趣味的人生,多像在跟自己談戀愛
陰晴不定,患得患失,
身在其中,闇於自見。

所以我們決定寂寞寂寞就好了呢。


"When it started, in the crowd, I saw you;
when it ended, I saw you, in the crowd."
~ The Butterfly Effect,2004

於是在人群中遇見,揮別亦在人群中
恍惚之間似與過去的自己相遇,
回首才發覺自己依舊在原地。

生命輕如塵埃,渺小

所以我想到了徐志摩的詩詞
耳邊也響起了張雨生的歌聲

「我仰望群山的蒼老 他們不說一句話         
陽光渺出我的渺 小草在我的腳下
我一人停在路隅 傾聽空谷的松籟         
青天裡有白雲盤踞 轉眼間忽又不在」

原來這就是一種渺小。

我嚮往的陽光,照耀出我的渺小
我駐足在路隅,渴望傾聽
傾聽心中的聲音和堅持
終於知道追尋心中那一片雲
不過它卻如偶然投射在波心
轉眼間忽又不在

原來這就是一種渺小

此刻我也感受到了
....渺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