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挺過得挺長的
所謂「入年關」大致是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在下生日XD)至正月初五
許是本人的生日恰巧就是「入年關」這時期
素不喜大紅、嘈雜,喜歡安靜冷色系空間的我
卻意外的喜愛過農曆年勝過過西洋新年
無奈現在大夥過農曆年的氛圍還是淡了些
大概過也過個除夕、年初一,了不起陪母親初二回娘家
倒像是在過西洋新年一般了。
更不用說許多人將習俗視為只有迷信價值或是早拋在腦後了
未及初五,就有許多人散了過年的氣息
當然,在服務業為主的社會這似乎也是難以避免的
在此也得先和過年過節依舊服務我們的行業致謝
沒有他們,大概也無人成全我們過年過節的歡欣。
今日就來分享一下我找的關於習俗的部份
當然,誠如詩經中提到的:「其風不同,其俗必異。」
習俗這種東西不同地域、民族又有出入
甚至現在也常常有習俗相混的情形
實是補充不盡、探究不完
況且所謂習俗,當然也會因時而變
但我還是想抓著傳統的尾巴,整理一下當初的習俗為何
姑且存之,日後若得閒時再續並考校。
(按:後頭說的日期皆以農曆計日)
畢竟我也不是要做研究,不過是趣味而已
資料之蒐集方式跟管道也就不甚嚴謹了
台灣
十二月十六日 尾牙
(當然現在「尾牙」也未必這天了)
廣義來說尾牙就開始了過年的序章
每月初二、十六都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尤其是生意人,
而十二月十六日這天是一年最後一次
因此常會將祭品犒賞同仁,這叫做「食尾牙」
將要解聘的員工,雇主會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
所以在台灣有這麼一句俗諺:
「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鬚。」
就是在說尾牙事關明年工作事。
當然現在的尾牙走向是走更為豐富跟娛樂表演的性質
十二月廿四日 送神
原先的「送神」是送地界眾神,
但是如今大家都已說是「送灶神」。
這點跟中國的習俗是不盡相同的,
在<<灶王經>>中就提到了灶神每年臘月廿三回歸上天
姑且不論經典之真偽,及其是否為流俗之人所著,
然而從中可知這一個送灶神之習俗原在臘月廿三
而後來台灣民間就把送神當做送灶神了
所以原本在這天要準備的祭品比較豐富,包含茶果牲禮
現在則多以甜料祭祀,希望灶君在天庭說些人間的好話
送神時要燒「雲馬」(以前人的貼心遂能看出,送神也要給神交通工具啊)
送神完當天就該「筅氈」(大掃除),清洗神像、牌位、香爐等
俗語所說的:「大拼厝才會富」
十二月廿五日 天神下降日、挽面、(吹粿)
這天是要修整儀容,準備過年
傳說玉帝派天神下凡探查民間善惡
(以前人邏輯不錯,前一天讓地界的神回去天庭
接下來天庭那邊自然派天上的神來應證地界神明的話)
所以這天是禁止婦女將內衣褲在外晾曬(這難免又有性別歧視之議)
亦有一說是十二月廿五、廿六開始要吹粿(蒸年糕)
而送神後也會開始辦年貨。
十二月廿九or三十 除夕
關於除夕和初一這邊,其實有些地方有諸多版本
靜宜大學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的資料顯示
除夕上午拜「地基主」、傍晚祭祖(辭歲)、晚餐年夜飯(年夜飯無爭議)
但也有人說早上拜的是天公、拜「公媽」是初一的工作
也有人表示天公、地基主是一起在除夕早上拜的...
也有民俗專家表示地基主要十二點後拜
個人認為(等等你是誰?):地基主是除夕12~15點這段時間拜,
到了傍晚(16~17左右?)祭祖
總而言之呢...拜天公要備的是鮮花素果
拜地基主呢,有民俗老師說要用香蕉(?)、鳳梨(?)、梨子(?)、兩碗飯、三牲
沒有三牲可用三菜一湯、酒杯三杯。
由於地基主是家神、守護神,請記得不要只用銀,也要準備刈金
祭祖要準備的可說是非常豐盛:
菜餚十二樣,葷素均有、四果、飯一鍋、熱湯一大碗、糖果餅乾若干
、鮮花紅燭各一對、米酒熱茶各三杯、碗筷七副、刈金、大銀
這邊用刈金和碗筷七副的理由是因為
以前人認為七世祖先都成神明,既然是神明就要用刈金了。
圍爐要吃:長年菜、豆干、棗、蘿蔔、發粿、甜粿、糕類、花生
這些多半是因為台語的諧音
但是現在的過年多半受到大陸地區的影響
因此也會有個魚以代表「年年有餘」(魚不能吃完喔)。
而原先以前的台灣人設計的「有剩」是怎麼表示呢?
答案是:白米飯上插紙糊的春仔花。神創意<(_ _)>
圍爐完就是小朋友期待的「壓歲錢」、「領紅包」了。
除夕這天還要守歲,守歲到十二點後放鞭炮慶新年。
正月初一 新年^^
俗諺有云:「初一早吃齋,恰贏吃一年菜」
因此台灣民俗上初一是要茹素的,而且不能吃稀飯
初一白天不能睡覺,忌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
以防破財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就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
默唸「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五日後再丟棄。
當天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才不會將財給洗掉。
那天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不過俗話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
初一不能因為別人不能催自己起床就睡晚晚喔
初一要吃年夜飯剩下來的飯,
表示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都還有剩
此外新年時要出去「行春」,除了透透氣放個假,也是討個吉利囉
正月初二 回娘家
初二一樣忌洗衣,此外回門禮不可為單數,須成雙
正月初三 老鼠娶親、赤狗日
華人社會普遍都有老鼠娶親的故事
但是各地娶親的時間點卻不完全相同
北京有句:「十七十八老鼠成家」
老鼠娶親這天民眾需要放置食物為老鼠賀喜
(到底為什麼XD只能說以前人有博愛又浪漫的情懷?)
一樣的由於這天是老鼠娶親,所以禁忌是點燈
赤狗日則禁止拜年也不宜外出
(謎之音:除夕熬夜、初一早起、初二回娘家,因此初三補眠)
正月初四 接神日
嗯...我們現在有近一個月的寒假可放
不過神明大概放個十天左右就必須回來了XD
如果說真是天上一天人間一年(或更多年?)
那麼祂們在上頭的時間也少得太可憐了
由於要接神,所以初四忌出遠門
正月初五 開工日、送窮
神明也只放假到初四,所以咱們初五就必須開工啦XD
初五這天必須把前幾天
正月初七 七煞日
諸事不宜(真是可怕的年==)禁出遠門
正月初九 天公生
也就是玉皇大帝聖誕,這天不可以晒衣服(尤其貼身衣物)
當日也不可挑肥糞。
拜「天公生」必須越早越好,子時就可拜
頂桌:放四疊壽金、鮮花紅燭一對、茶x3、紮上紅紙的麵線x3
、五果、六齋(也有再加成十二、二十四、三十六碗的,但要清素)
下桌:以五牲為主、紅龜粿、甜料(這「桌」是給天公的部屬的)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古代的台灣元宵習俗有諸多記載,如:
「元夕,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
別有閑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製燈如飛蓋狀,
一人持之前導遨遊,絲竹以次雜奏;謂之「鬧傘」。
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
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里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賜。
神祠,俱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
迎畢,置酒廟中,社眾集飲;謂之「食供」。
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之屬,在在映帶。
又有一種豪門,挾鼠炮以角勝負,延燒衣履,人亦顧而樂之。」
~《台灣府志》(作者:高拱乾,約於一六九六年記載)
這部份跟當時的中原大概出入不多,
但是接下來開始有了地方特色(?)了,與眾不同啊!
「元宵夜的偷俗,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
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
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困添丁,
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按:what?)為吉兆。
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
諺云:偷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
諺云:偷老古,得好婦。
又婦人竊得別人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云。」
~《澎湖紀略》(胡建偉,約於一七九五年記載)
現在台灣的元宵節則還有:聽香、迎花燈、猜燈謎、炸寒單爺、
放天燈、乞龜、吃元宵/豬籠粄(苗栗地區客家傳統)、
賽新丁粄(客家傳統,東勢地區依然有)
呼呼~台灣的終於打完惹ˊ_>ˋ
坦白說其實執行起來大概不大容易啊。
中國地方大,實在有諸多區域,
就挑其中幾個出來
北京
(資料來自人民日報)
北京有俗諺這般說:「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
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麵發;
廿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大致就已經知道北京人過年的日程
正月初五: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煮飯
正月初七:七元,又稱人日。
上海
(資料來自新浪微博 上海本地寶頻道、人民日報)
十二月廿三日 送灶、祭灶
由於隔天灶神要回天上,因此廿三夜晚就要祭灶神
期許祂能為大家說好話
十二月廿五日 諸神下界日
諸神下凡,因此必須大掃除,建立良好門面意味
在到小除夕期間,各戶開始包湯圓、製年糕、備新裝等
十二月廿八日or十二月廿九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
家擺酒宴、人們往來拜訪,稱作「別歲」
焚香於戶外則叫做「天香」,約要個三天
十二月廿九日or十二月三十 除夕
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拜老公」(祭祖)
接下來才吃「合家歡」(團圓飯)
用過晚餐收拾過後,就開始準備隔天要祭神的齋菜(有用炸的喔)
正月初一
要去「拜正」(拜年),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年禮(須偶數)
主人也須取出自家大桔交換
正月初二
一樣是要回娘家
回娘家必須準備一大袋餅乾、糖果
並由母親分送鄉里。
若是為人姑母、家中有姪兒的,必須再掏腰包
與壓歲錢是不同的意義。
女兒們必須在晚餐前回到婆家。
正月初三 小年朝
要燒門神紙,上海有這麼句俗話:
「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表示年已過完。
這一日祝祭祈年,禁食米飯,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
正月初四
一早就要送神
若老闆想將某個員工「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
正月初五
子時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迎財神
接財神需要供羊頭和鯉魚
零時零分打開門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
還會吃路頭酒吃到天亮。
由於破五前不吃米飯,因此舊習是吃五日的餃子
現在也有隔一日吃的,或只吃兩三日的
但是一定都吃餃子的。
新嫁女子此日歸寧
送窮、開市貿易也是此日,到這日也就是「破五」
許多禁忌都不再是禁忌
正月初六
初六「送窮」
關於「送窮」,唐代倒挺盛行
不免想到韓愈寫過的<送窮文>
詩人姚合也有詩<晦日送窮三首>
香港
(資料來自中國文化產業網)
香港禁止放炮仗、鞭炮,但是農曆年初二晚上
維多利亞港都會有盛大的煙火表演
拜年時小孩子都可討得「利是」(壓歲錢)
在些新界鄉村依然可見大型的舞龍舞獅表演
澳門
(資料來自中國文化產業網、人民日報)
十二月廿三日 謝灶
也就是所謂的送灶神
十二月廿八日
廿八日在粵語中發音近似「易發」
商家老闆大多在這日請員工吃「團年飯」
十二月廿九日or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
守歲:大多打麻將、看電視、聊天話家常
逛花市:澳門會辦三日花市,大家會買些吉祥的花卉
例如,桃花、水仙、盆竹、盆桔等
正月初一
這天是發「利市」(紅包)的時間,
或許是老闆給員工、長輩給晚輩,甚至是已婚者給未婚者
正月初二 開年
必須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
從初二這天起連三天,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正月十五 元宵節
也會有舞龍舞獅的表演跟活動
除了中、台、港、澳之外,凡有華人聚集處
也是有過年的習俗的。
在這也分享一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過年時的習俗:撈魚生
撈得越高則運氣越發,一群人這樣玩起來也是頗熱鬧的
遠在美國的舊金山中國城辦年貨也是挺熱鬧。
接下來,就來個趣味的吧--清代皇族過年習俗www
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教授(2009)披露說,
早在清王朝入關前,每年進入十二月,上上下下就忙碌起來。
清宮過年放爆竹有講究,自十二月廿四以後,
皇帝從寢宮出來,每過一門,必鳴爆竹一聲。
祭灶是清代宮中重大祭祀活動之一。
到了十二月廿三這一天,
要在清寧宮煮祭肉的大灶前祭灶神,供品多達三十二種。
祭灶這天晚上,親王、郡王、貝勒等大員在內廷有值宿任務的,
也都可以放假回家祭灶,以級別較低的大臣代替值宿。
除夕夜也是宮中帝后妃嬪團聚的日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
使威嚴的帝王之家也顯露出難得的家庭溫情。(按:有點難想像這有多浩大)
民間除夕夜吃餃子是在子夜時分,但皇帝那時要祭祖禮佛,
所以天子要到凌晨三時後才能吃上餃子。
清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起,
正月初一就要舉行隆重的元旦慶賀大典,除在禦殿受賀外,
還要在清寧宮舉辦皇帝內廷家宴。
皇家的門神、對聯是用掛的而不是貼。
春聯不是用紅紙,而是用白紙或白絹書寫,
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書法最初用滿文,清中葉後改用漢字。
清宮所掛門神均先裝裱在安有銅飾件的框內,
在粗絹或布上繪製,用黃綾沿邊。
門神則有四種:金武門神、五穀豐登文門神、福壽雙全仙子門神、童子門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