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心悅誠服】[上山採迷霧系列] 之一 :從石頭看服務污染


這學期由於修習一門名為「南島民族與文化變遷」的課程,
必須實際探訪位於阿里山鄉的來吉部落。
來吉在八八風災中遭受衝擊,
面對政府的政策、天災的衝擊、傳統文化的,
來吉部落也在其中希望能走出自己的路。
對於部落、對於八八水災我所知有限,
在上山的過程中,也如在迷霧中一般,
要透過我的感官,觀察、學習去看看社會教導我們些什麼!

上次提及了服務污染,這次我在上山探訪的過程中,
又再度思考了「服務」究竟是什麼。
當然,有的人會認為真正無私的服務並不存在,
這也是在深層反思後得到的一種較為極端的結論。
作為供給服務者我們應該不斷思考,
到底什麼是服務?到底我們為什麼服務?



一切從石頭開始

上山的第一天到達目的地已是晚上,
在參與完說明會後我們便進民宿休息。
民宿中雖然不像家裡有冷氣,蚊蟲也滿多的,
但是由於山上氣溫較低,倒也還算舒適,
因此睡得挺好,很早就起床,決定先到附近逛逛。
而在這段「隨意逛逛」的旅程中,我就看到了幾種不同的生命態度。

原住民跟大自然是相依相存的,
他們順應大自然,也熟悉大自然、倚賴大自然維生。

在民宿附近我看到了下圖這種當地人稱作「大丈夫工法」的公設。
這種工法是日本人殖民期間留下來的方式,
但我們能看到其中的態度與精神
──面對大自然的無情,當大水侵襲,要怎麼抵禦?
日本人想到的這種工法,比起目前普遍用的「整面水泥去擋」,
不但成本較少,結構也穩健,最重要的,不是蠻幹的硬擋,
而是讓水有紓緩、流出來的空間,
避免了當大水給於大的力量與壓力時,
直接衝破整面牆相對脆弱的部份而可能進一步造成整個牆面的崩解。
但是這些都只是讓我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與面對大自然不同的態度,
真正讓我開始重新開始反思何謂「服務」的卻是另外一排裝飾(?)
──服務,不只是擔任志工,
更是在公家機關、服務業等重要的一項指標。



在民宿附近,我看到了一排如下圖的裝飾,
是政府設計、建造的。
一眼望去,至少數十個這樣的裝飾──圖案、造型都一樣。


當下看到的那刻,覺得滿有趣的,
我知道來吉部落是屬於鄒族的部落,
鄒族傳統常用的色彩就是黑、紅、藍,
因此看到時覺得滿有巧思的,
只是覺得一排都是長得一樣的東西,感覺有點無趣,
但是整整齊齊,看起來也沒什麼不好。

是的,感覺沒什麼不好。但這就是問題所在
--但我當時沒有發現這就是問題。

後來在路上,又看到了由來吉社區發展協會
運用當地的資源以及部落精神象徵的山豬結合而成的手工藝品
(之後再專文介紹,有興趣者亦可先看山豬部落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y.Laiji
看到他們眼中的山豬,我開始發現,
這跟政府作品中的山豬在形象上是很不同的。
接下來在公路上看到族人自己繪製的山豬石繪,
瞬間懂了先前升起的怪異感是什麼。



族人的山豬石頭彩繪,石頭來自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帶來的巨大石頭,
這些石頭造成了他們的巨大損失,帶來了恐懼與衝擊,
而山豬(fuzu)是他們的精神象徵
(來吉部落多為特富野社的後人,傳說數百年前,
特富野部落的獵人因追逐一隻山豬而發現來吉,
因此山豬有重要的精神象徵及意義),
原先是苦難的物品,卻變為了彩麗的精神與希望。
豐富的色彩、個個不同的微笑著的山豬,
我看到的不只是生命力跟堅忍不拔,
更看到了背後對於山豬、對於土地、對於災難,
部落族人對於生命的態度以及感情。

從這些石頭,我看到了關於服務很重要的部份:
服務所給的是不是真正的需要?
服務行為常常不只是「服務」本身,甚至包含了一種精神與態度。


「感覺不錯啊」才是問題所在

最後一天我們去政府交予紅十字會建造的永久屋社區──逐鹿社區探訪,
這個地方出乎意料的讓我覺得「哇!不錯啊!」
屋頂上面有著太陽能板,
屋子外牆的裝飾有著原住民的圖騰(至少我們看起來是這樣)
有一個表演中心,模仿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外型,也有活動中心

以旁觀者的立場,第一眼覺得:哇!感覺不錯啊!

但仔細想想卻開始發現問題了。

以表演中心來說,原本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功能不是表演的中心,
更是部落發展中,一個具強烈文化價值的認同中心,
兼具男子社交的功能,是許多部落男子生命重要儀式舉辦的所在,
也是傳統部落集會處理公共事務、解決糾紛、傳承歷史文化與技藝的地方。
當以Kuba的外型執行不同的功能,部落的傳統文化要如何繼續傳承?
以族人而言,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真的有助益嗎?

從石頭到屋子,看到了政府的「立意良善」,
但是這是不是部落真正需要的?

赫然發現,真正的問題就在於我們觀感上「感覺不錯」,
因此很用心、很認真的去執行一個服務,
然而我們服務的對象真正的需求,我們有沒有照顧到呢?

服務,不只在公益界重要,在各行各業都要運用「服務」的觀念,
更或者說,服務不只需要學習與培訓,更是一種態度與精神的展現


最大的污染就是不知不覺

在這次上山的過程中,終於明白所謂的服務污染
其實常在好意跟不知不覺中產生
──也因此,服務者覺得委屈,被服務者認為無奈。

上文提到了是「需求」的層面
──服務者是否真的明白被服務者的需求?提供其所需?
但是從中引申的問題卻也是與文化變遷相關的巨大影響。
當外界因為對於當地文化不夠了解,妄自將部分元素「融入」,
認為這是一種用心與精心的設計的同時,
是不是也影響了這個符號所象徵的意義?
這樣的影響與介入對於文化的變遷是「好」是「壞」恐怕很難定論,
但是我們能思考的是,這樣的介入是否是「必須」且「合理」的呢?


我想,這不只是在做志工時需要不斷自我省思與檢討,
這樣的服務精神也應該帶入平時的工作當中,
成為一種「志工態度」、「服務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