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很多人在討論國文、數學必修時數下修。
關於這件事情我不支持,但也不算反對
(光「我不支持」這句可能就會引來一堆留言,好煩)
但是我每每看到部分人的敘述都深感遺憾。
教育不是實用論的總和
也不該粗暴地單以實用論評論。
如同醫療也不是純粹的服務,
不該單以服務買賣的認知評論。
教育不是實用論的總和
也不該粗暴地單以實用論評論。
如同醫療也不是純粹的服務,
不該單以服務買賣的認知評論。
每個科系的人因為個人興趣與取向,
或許會認為自己的專業很重要,其他的都雞肋
但這不是合理化「所以這種意見可恥該死」的理由
上大學面對某些科目,我有時候也覺得困惑,
這些東西不能上網Google嗎?一定要背嗎?
但越到後面越發現...
其實有時候是「理解順序」的問題。
什麼意思?當懂得後面所謂更深入的理論時
前面這些背得死去活來的東西變得理所當然
問題在於我們的教學跟學習並沒有融會貫通
而不在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必要教、有沒有必要背
所以,我不支持部分人士認為這些科目無實用性質的理論
但我不反對這些科目的「內容」以及「方式」必須再思慮
--又或者說,我完全不反對,
甚至是極為支持進行現行教育制度的更深層反思
--又或者說,我完全不反對,
甚至是極為支持進行現行教育制度的更深層反思
這個問題之於我的觀察,
追根究柢來看,是對於「教育」的看法有歧異。
追根究柢來看,是對於「教育」的看法有歧異。
如果,認為教育就是分成學術討論跟工作養成兩個世界
那自然認為這些都是無用的;
如果,認為教育是讓人具備自由思辨的能力,
那恐怕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
大學生不要覺得這個很遙遠,
這個觀念也能延伸到「通識教育」到底需不需要這個議題。
我很喜歡John Deway在《民主與教育》提到的: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繼續受教育,或可說,
學習的目的與從學習得到的報償,是繼續成長的能力。」
這個目的並非在教育的過程外去尋找,教育也不是為了這個目的效勞,
這個目的是涵蓋在教育內的--當把這個目的從教育的本質中剔除,
無異於現行評量方式、政策一樣,是種把個人經驗自由成長套用上去的方式
--名義上是要達成一種目標,實際上是別人遂願的手段
真正的目標在各方面都不同於從外在對行為過程施加的目標。
若只是指示該如何做的規定與命令,
「這種目標非但不能與現在的行為直接相連,反而距離現在很遠,
脫離了要達成目標的手段。
它不但不能啟發比較自由且均衡的行為,反而限制了行為。
因為這種目標在教育界盛行,人們往往強調教育是為了遙遠的未來在做準備,
也使教與學的工作趨於機械化與盲從。」
但必須注意,這邊說的絕對不是說教育是漫無目的的
而是在講兩點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教育不是也不應是其他目的的附屬物
若只是指示該如何做的規定與命令,
「這種目標非但不能與現在的行為直接相連,反而距離現在很遠,
脫離了要達成目標的手段。
它不但不能啟發比較自由且均衡的行為,反而限制了行為。
因為這種目標在教育界盛行,人們往往強調教育是為了遙遠的未來在做準備,
也使教與學的工作趨於機械化與盲從。」
但必須注意,這邊說的絕對不是說教育是漫無目的的
而是在講兩點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教育不是也不應是其他目的的附屬物
二、整個觀念架構在民主社會的理想上,
也因此原先就有一個最終目的存在:個體的發展
但是必須注意,我並不是說個人經驗不重要,
「經驗」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在我引用杜威的話的時候XD)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教育從個人經驗的不斷質變
終至融入社會群體的利益與目標?
「生活即教育」,當把教育拉離生活,這就是教學方式的問題。
這段話《中庸》的一句話可以詮釋: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這是所謂中華文化經典教材裡面的東西,
但是在教學時,有符合這個準則嗎?
所以這是中庸的問題,還是教學的問題?
也因此原先就有一個最終目的存在:個體的發展
但是必須注意,我並不是說個人經驗不重要,
「經驗」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在我引用杜威的話的時候XD)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教育從個人經驗的不斷質變
終至融入社會群體的利益與目標?
「生活即教育」,當把教育拉離生活,這就是教學方式的問題。
這段話《中庸》的一句話可以詮釋: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這是所謂中華文化經典教材裡面的東西,
但是在教學時,有符合這個準則嗎?
所以這是中庸的問題,還是教學的問題?
拉回來主題XD
各種科目的功能性價值與衍生價值的評定,
關乎他們對於經驗中不同的固有價值有沒有助益。
社會上許多人慣於認定每個科目有不同的價值
而且把課表上各種學科視為各式各樣價值的總和,
這正是社會群體、階級各自孤立所造成的趨勢,
也因此常有人認為教育文化、實用的分歧是絕對而固有的
這種區分我認為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刻意區分。
這種--打死不相往來式的--二分法也影響現今諸多人觀看事物的角度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X)不是藍就是綠,不是左就是右。
民主社會的教育應該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二分法。
上面那我我認為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從「這個以後又用不到幹嘛要大家學」來思考。
因為把知識分成「文化、學術性質」、「實用」
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認為它基本上沒什麼未來「實用」價值
所以「它不實用,流放它!」
而教學者常常是告訴大家:
「你能在國文學到表達能力、在數學學到邏輯、在美術中學到...
所以整個課表塞你塞滿滿就是為了讓你好棒棒啦!」
但是真是如此嗎?哈?
我們的教育並未讓我們因而擁有自由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歷史上也常見「理性」、「經驗」的相互反動
然而問題正是在於把這兩者置於對立,當解決方式依舊時
只是稍微調整細部問題,整個架構依然會面臨衝擊。
這樣的二分法不只在理性與經驗上
也在自然與人文上。
近代科學興起之始,預言要修復自然與人文的密切關聯
--因為把自然知識視為促進人類福祉的工具
然而主流將科學劃分為純物質性,因此在教育方面
也把科學當做一套有關物質世界的專門知識。
當然我也不是說知識必須與職業劃分開來。
在教育中重視就業生活的立場,並沒有錯誤
但我反對因應現在工業體制模式的「技術教育」
然而就像杜威提到的:
「目前正有所謂職業教育的發展動向,如果實行了,
將會把這些觀念確立成為適應既有工業體制的模式。
這種動向會為少數經濟條件優裕的人保留傳統式的通才教育或文化教育,
卻讓一般大眾只接受狹隘的技術教育,只為投入受制於人的行業做準備。」
某種角度來看,教育的功用應為讓學習者有自習的能力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the object to be taught,不然亦會造成錯誤。
或許每個不同的科目都有可能成為讓學習者擁有繼續成長的能力
但是,這很大的因素取決於「學習者」
講了這麼多杜威跟啦哩拉雜的話,
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不是只是get技能,
而是讓你有本事當個公民:會觀察、會思考、會去尋求解答
其實《禮記》中〈學記〉亦有相關說法。
講了太多理論,講點簡單實際的說法(?)
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中的許多科目,
未來的職業中或許用不著,
但是這種專業取向的反駁,有點類似這幾次事件政府的說法:
「因為你們不專業啦,所以怎麼知道這個東西不好」
嘿,我們不專業,但是難道沒有追溯問題本源的能力?
難道沒有辦法從我們學過的東西、生活經驗當中去發現問題?
各種科目的功能性價值與衍生價值的評定,
關乎他們對於經驗中不同的固有價值有沒有助益。
社會上許多人慣於認定每個科目有不同的價值
而且把課表上各種學科視為各式各樣價值的總和,
這正是社會群體、階級各自孤立所造成的趨勢,
也因此常有人認為教育文化、實用的分歧是絕對而固有的
這種區分我認為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刻意區分。
這種--打死不相往來式的--二分法也影響現今諸多人觀看事物的角度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X)不是藍就是綠,不是左就是右。
民主社會的教育應該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二分法。
上面那我我認為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從「這個以後又用不到幹嘛要大家學」來思考。
因為把知識分成「文化、學術性質」、「實用」
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認為它基本上沒什麼未來「實用」價值
所以「它不實用,流放它!」
而教學者常常是告訴大家:
「你能在國文學到表達能力、在數學學到邏輯、在美術中學到...
所以整個課表塞你塞滿滿就是為了讓你好棒棒啦!」
但是真是如此嗎?哈?
我們的教育並未讓我們因而擁有自由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歷史上也常見「理性」、「經驗」的相互反動
然而問題正是在於把這兩者置於對立,當解決方式依舊時
只是稍微調整細部問題,整個架構依然會面臨衝擊。
這樣的二分法不只在理性與經驗上
也在自然與人文上。
近代科學興起之始,預言要修復自然與人文的密切關聯
--因為把自然知識視為促進人類福祉的工具
然而主流將科學劃分為純物質性,因此在教育方面
也把科學當做一套有關物質世界的專門知識。
當然我也不是說知識必須與職業劃分開來。
在教育中重視就業生活的立場,並沒有錯誤
但我反對因應現在工業體制模式的「技術教育」
然而就像杜威提到的:
「目前正有所謂職業教育的發展動向,如果實行了,
將會把這些觀念確立成為適應既有工業體制的模式。
這種動向會為少數經濟條件優裕的人保留傳統式的通才教育或文化教育,
卻讓一般大眾只接受狹隘的技術教育,只為投入受制於人的行業做準備。」
某種角度來看,教育的功用應為讓學習者有自習的能力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the object to be taught,不然亦會造成錯誤。
或許每個不同的科目都有可能成為讓學習者擁有繼續成長的能力
但是,這很大的因素取決於「學習者」
講了這麼多杜威跟啦哩拉雜的話,
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不是只是get技能,
而是讓你有本事當個公民:會觀察、會思考、會去尋求解答
其實《禮記》中〈學記〉亦有相關說法。
講了太多理論,講點簡單實際的說法(?)
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中的許多科目,
未來的職業中或許用不著,
但是這種專業取向的反駁,有點類似這幾次事件政府的說法:
「因為你們不專業啦,所以怎麼知道這個東西不好」
嘿,我們不專業,但是難道沒有追溯問題本源的能力?
難道沒有辦法從我們學過的東西、生活經驗當中去發現問題?
我就不在此歌頌式地講各個科目多重要了
回過頭來講吧,
在結論上,看到了這個方式在教育層面上的效益有問題
那問題是出在哪裡?時數?科目?方法?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無法讓我們獲取自由思考的能力?
對於這些科目的必要性我無法評估
對於這些科目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我也認為大有問題
然而,若單以實用論來評論這件事情,總結教育問題
我認為,這是粗暴的。
在結論上,看到了這個方式在教育層面上的效益有問題
那問題是出在哪裡?時數?科目?方法?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無法讓我們獲取自由思考的能力?
對於這些科目的必要性我無法評估
對於這些科目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我也認為大有問題
然而,若單以實用論來評論這件事情,總結教育問題
我認為,這是粗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