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使用FB想到的幾件小事。

閑暇時用了FB
突然想到幾點小事
原先想要在FB貼出,無奈因為我太愛斷句
所以就變得有點長,只好貼在blogger了。

(一)回饋
其實一直以來我喜歡噗浪勝於臉書的原因,
除了豐富的表情符號
就是私隱性的部分。
當然還有原文可以改這個好處XD
此外,噗浪的標籤有很多。
雖然臉書是完全開放發文者自行創作
然而不能關閉回應等等問題還是有點麻煩
有些東西,就是不想要別人回但是想要講
有些事情就是不喜歡別人按讚
到底按讚是喜歡 是支持 是鼓勵 是安慰 還是  閱?
每個人定義不同
會不會變成發一篇文,不是讓所謂的「好友」知道狀態
而是為了得到很多的「like」
自從噗浪把“喜歡”改成“讚”
雖然讓我也覺得...
不過說真的,噗浪搶樓層可能比按讚風行
「讚」相較於臉書也比較有「參考性」
某種程度之下,看過的人,不會用「讚」表示已閱
回覆的過程中,某些符號某些字裡行間的態度
能讓發文者真正有得到「回饋」的感覺
當然,是怎樣的「回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於G+呢?
真的比較容易有自言自語的感覺。

(二)疏離或是親近
在臉書有時候發文
似乎不完全是為了抒發
或許帶著試探
有的人試探別人對自己的「關愛程度」
有的人enjoy一堆人按讚的快感
(到底是怎樣的快感其實我也沒那種榮幸瞭解)
有的人試探別人對自己的觀感的看法。
所以,這個時候「讚」好像變得很重要
某種程度而言,抒發,方法不一定是要在社群網站上
多多少少帶著「希望朋友看到」的想法吧?
不然,何不寫日記呢。
或許是討拍,或許是想要給某些特定族群看到
或許....
有人說社群網站讓人跟人之間更多距離感
或許就是因為太多的不確定性,影響了對人際關係的判斷。
「那個讚到底什麼意思?」
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感覺不到對方的態度
於是,什麼也看不到。只能很多的揣摩。
near or far?

(三)局部或是全面
當我們在社群網站提到一些關於公共事件
或是特殊話題的觀感時
真的就能得知大部份的人想什麼嗎?
多少人隱身在鍵盤後面有著別的心思
在我們的「好友」族群中,是否有特殊侷限
真的看得到全面嗎?
或者我們現在看到了自己的一群「好友」的看法
大多跟自己雷同
但是這些好友是否真的能夠代表「全面性」呢?
或者這些好友真的這麼想嗎?
還是在面對「公開」的場合,不敢公然駁斥?
有了臉書後,很多訊息更容易流竄
有時候我們在接納訊息更為片面且片段
然而最可怕的是
我們的好友      我們的心靈
卻告訴我們
我們看到的就是全部        就是事實。
雖然這個不完全只在FB發生
但是在FB上,我們更容易因為FB的方便和「公開」
而不易察覺這些面向。

(四)結語
然而不可否認的
不管是什麼社群網站
都是對於自我的某種經營
或說是人際的拓展
或說是便利討論
或說....

無論如何,
或許在這些方便中
我們也可以思考
失去了什麼。

===附註===
此篇由於原先是要在FB發表
是比較採用隨筆形式
文中歸納跟論述較不嚴謹之處,
懇請看官見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