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台北。

這幾天因故在找一篇以前寫的文章
那時規定的題目是書寫自己的居住地
把它貼出來恥笑一番?
有時候看到以往的文章
總是會有種很複雜的感觸啊。

臺北,是一個為人熟知又謎樣的都市。

高樓櫛比鱗次以迎征客,路上行人行色匆匆未能稍微駐足,
灰鬱的天空一如臺北人的臉龐,總是堆垛了烏雲築成的城牆。
這是大部分人對臺北的第一印象。


第二眼看臺北,看到了繁華之旁的淒寂,
了解美麗總是伴隨著悲哀。在東區熱鬧街頭,
熙攘交錯的人群間,
數名身心障礙者人士和老年人
如一葉亟欲逆流而上的扁舟奮力一搏,
卻依舊隱沒在人潮洶湧中。
一絲矛盾、一線冷情,交織了臺北的形象,
臺北的天空染上一抹陰鬱和冷色。
我呼吸著微冷的空氣,這就是臺北的溫度嗎?



於是我們居在一隅,鯨吞蠶食急著品嚐臺北的滋味。
定見讓我們認為臺北是一個龐大的面具,
罩在每個居民的臉上,讓他們忘了如何流淚,遺失了微笑的能力。
然後,我們開始學習品味臺北。
我看見,在客套的語句中,流著淡然的暖意,
這暖流流動得那麼深處,以致於它是那麼難以被發掘;
我看見,在急促的步伐裡,隱含著向上的動力和希望,
這股希望激發臺北人發揮他們的極限,一分一秒也不願浪費。
我看見,臺北人在多詭多變的世代中,
用不同的方式活出他們內在的質樸和純真,
他們或許不再天真,但是依舊保有幼年的純真。
原來,臺北的確有它特有的風貌,但是不是絕對的溫冷,
也不是絕對的光影,而是一種相對的妥協與圓融,
但是在內心底層,依舊保有每一個人都應珍藏的堅持,
永不在此妥協。




能聽見蟲鳴鳥囀之處自是美景宜人,
然而科技的先進亦未嘗就失去美感。
古人認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此四項自古難全,
普遍而言,眾人看臺北這類的大都市也認定它沒有悅人美景。
但當我走在虎山步道俯視臺北,當我在臺北孔廟謙遜作揖,
當我在鬧區觀察來往人群,我看見,我聽聞,
我感覺到了這個我生長居住的地方,
它謙和地包容了各地的文化,
傲然地以獨特姿態立於天地之間,
在熙攘之中顯露出真正的平靜。
臺北依舊有著它複雜的面貌,
它的矛盾和壓抑依然困惑了人們,
囹圄了許多人的內心,
但是我,
已經看見了它的純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