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臺灣教育中越來越提倡「服務學習」
在各級制度中也都納入了服務學習相關的標準
一個制度生成,自然有利有弊且各有對策
拋開這個層面來談,「服務學習」到底學習些什麼?
各校的服務學習課程相差甚大,
有的是打掃校園,維護環境衛生,
有的到行政單位進行行政庶務協助,
有的參加服務隊,有的則是到NPO服務
我曾聽過學生們討論這個現象,
一樣是「一個小時」在學生們的認知當中有的很「涼」有的很「累」
或者說一樣整個學期認證下來都是10餘個小時,
但是實際服務時數可能有所差異
這些有一大部分是制度問題,但是也帶出了一系列的疑問
到底什麼是服務學習?我們怎麼進行服務學習?
到底什麼是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整個觀念涵蓋了兩件事情
一、服務是可以也需要學習的
二、學習是可以涵蓋服務的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我是來做好事欸!為什麼要學習?」
但是誠如筆者關於服務污染的幾篇文章中所提到的
服務必須避免污染,否則善心反而造成不良效應
而要避免污染,可透過適當充分且有一定深度的學習
服務學習涵蓋的另外一個觀念就是學習是可以涵蓋服務的
學習不是只在課堂上,更有包含我們跟社會互動的經驗及反思
怎麼進行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無法只是在課堂上講解服務要注意的事項,
更重要的在於「實踐」以及「思考」。
服務學習的精神在於,你必須去體驗、去實踐、去檢驗
也就是貫徹「經驗教育」,
而一個完整的服務學習包含了
服務前的準備、服務、服務後的反思、實際的改變或回饋
服務前的準備包含了技能性的培育,也包含了服務概論的了解
更重要的在於自己想清楚:服務對象是誰?服務目的是什麼?
服務對象的特色是什麼?服務對象需要什麼?我能提供什麼?
而服務的過程當中就是去貫徹過去所學的,不管是技能性或是服務概論的教導
但是完整的服務學習不是在「服務」截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讓「經驗」變成「教育」的一環,
也就是透過反思。
所謂的反思則是從客觀的敘述(人事時地物)到主觀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將客觀、主觀的觀察概念化,或是將過去的理論拿出來檢視運用
了解如何改變、思考哪裡有問題,最後再想如何實際改變目前的現況
讓單純的「經驗」(主觀、客觀敘述)能夠獲得思想上的澄清,
而進一步的概念化且規劃新目標,再一次新的學習的起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