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心悅誠服】[上山採迷霧系列]第二篇:關於專業服務

【上山採迷霧】第二篇:關於專業服務

這學期由於修習一門名為「南島民族與文化變遷」的課程,
必須實際探訪位於阿里山鄉的來吉部落。
來吉在八八風災中遭受衝擊,
面對政府的政策、天災的衝擊、傳統文化的,
來吉部落也在其中希望能走出自己的路。
對於部落、對於八八風災我所知有限,
在上山的過程中,也如在迷霧中一般,
要透過我的感官,觀察、學習去看看社會教導我們些什麼!

【文/君既醉   /君既醉】
在上一篇當中,我想到了關於服務污染的問題,
而這篇文章想要講的是在上山的過程中
我想到的關於「專業服務」的問題


一切從「身為醫學大學學生」開始

我不太確定其他學校的服務學習課程是怎麼規劃,
但是我的學校分成了志工服務跟專業服務兩個部分,
前者由服務學習中心統籌開課,後者是由各系所認證,
一樣在服務,差別在於服務內容有沒有符合系所的專業。
這次上山其實我們是去學習、去觀察,
卻在途中意外的想到了關於「專業服務」的這件事情。

到底怎麼樣才構成「專業服務」?到底怎麼樣的服務符合「專業」?
而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又具有怎麼樣的「專業」?


「專業」與「專業缺憾」

在回來臺北,老師自然也有安排讓同學間交流、交換看法的時間。
從每個人分享的看法和心得中,可以發現大家的觀點,
或多或少受到自己的「專業科目」(系所)的影響,
多會偏重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去看事情。


如上圖,我是公共衛生學系的學生,即便只是簡單的隨手記錄,
我也很自然的會去拍攝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有沒有什麼可能是病媒的。

在山上的時候,我就在思考,到底「服務」是什麼,
大家在進行服務時會不會同時也是一種「污染」
──也是因此想到了專業性的問題。

就好比在路上看到路倒路人想要救助是好事也是良好的心態,
但是當自己沒有足夠的相關技能,而胡亂進行急救,
反而是一種危及對方性命健康的嚴重服務污染。
到底什麼是「專業」?那麼「專業服務」又有什麼需要我們注意的?

下山後,在討論中發現大家討論的方向
與平時的生活環境甚至所選專業有高度相關,
其實這肇因於現代社會從很早開始就讓我們致力於分工專業,
但同時也產生了「專業缺憾」(deformation professionelle)的問題,
即:從自己專擅的觀點來觀察,對這個特定範圍以外的所有現象
常顯得十分昏聵無知,雖然對於自己的專業焦點精確,
但對焦點外的四周卻更趨於全然不知。
然而在我們從事專業領域的工作時,其實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能力,
更要有其他能力的協助,因此如何讓我們避免專業缺憾,卻能不失專業?

這就成了很重要的問題。

其實這問題也不只於專業工作的範圍之內,
在服務當中,若有專業缺憾,
有時在提供服務時也是會因過度詮釋或是判斷錯誤
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污染。

專業服務專業嗎?

回臺北後老師給了我們的作業除了心得分享外,
也包含對於部落發展的幾個方針、建議,
每個小組也各自以過去的經驗以及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進行探討與建議。
經過了報告,我卻更加思考其我在山上想到的「專業」、「專業缺憾」的問題。

我們期望提供的服務是有品質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專業」,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有「志工訓練」的原因,
而服務之於服務者而言的回饋在於給予更貼近於人的經驗、脫離教科書的刻板,
真正體認如何與人溝通、如何發揮才能,藉由走出自己的世界,接觸更多人群,
來培養不同的視界,盡量減低專業缺憾帶來的負面影響。

因此專業服務本身,其實是可以兼顧實踐專業跟讓服務者同時也能獲得回饋的。

然而單從服務學習的層面來看
(即:不考慮各系所的認證標準,不考慮服務性質是否真的符合「專業」項目)
這需要有如下兩點的配合,
不然可能讓學生以「志工」之名,
成為免費勞工而無從得到學習方面的相對回饋,或是讓學生造成服務污染:

一、進行專業服務前必須有相關專業基礎以及進行志工訓練的培訓

二、專業服務學習課程不應只是專業領域的庶務執行,更應讓學生多接觸人群,
走出「只有專業」的眼界,讓視界更開闊,且讓專業缺憾的影響降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